「每個人都在學習」-「御用導演」大衛.尼斯談小澤征爾音樂塾

AQ廣藝誌
Mar 9, 2023
長期執導音樂塾歌劇的大衛.尼斯(左)與小澤征爾(右)於2017年音樂塾現場(©Michiharu Okubo)

文/MUZIK AIR

2023小澤征爾音樂塾特別推出台灣優惠票券,為了讓更多台灣觀眾能更理解這個由日本指揮大師從2000年開始的教育型音樂營,《MUZIK》限定重新刊登2016、2017年時實地採訪小澤征爾音樂塾的精選文章。本篇為2017年訪問從首屆音樂塾歌劇計畫就擔任導演的大衛.尼斯(David Kneuss),同時他也將在今年的《波希米亞人》執導。除了理解這位前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總導演對於歌劇調度的安排外,更可以得知指揮大師究竟是什麼地方打動了他,讓他願意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年都回來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執導小澤征爾音樂塾的歌劇演出?

在訪問導演大衛.尼斯之前,我已在排練期間看了超過10天的《卡門》,當中包含了所有的分幕彩排與3次的全本彩排,每次看都還是覺得非常新鮮。在去年的《蝙蝠》裡(同樣由大衛執導),就已對導演在群戲段落掌握十分佩服,今年的《卡門》由於每一幕都有為數不少的群戲段落,大衛卻能夠做到「滿而不亂」:在舞台上的每個人看起來都「有戲」,卻又都不會「搶戲」,在綜合了混聲合唱團、兒童合唱團與舞團的龐大編制下,場面調度充滿了高度智慧。

同時,大衛本身在節目冊中十分強調的一點,是本版採用的是比才最初的「對白版」,縱使當年讓《卡門》大獲成功的是後人改編的「宣敘調版」,但「對白版」才能夠完整表達比才當初的原意,這也是大衛與小澤征爾很早就有共識的一點:「不過呢,對白版其實很難演出,因為歌者不但要『會演戲』,更要能夠嫻熟使用法語,不能讓它聽起來不道地。」為此,音樂塾還在大衛的要求下,特別請了語運指導,從年初起就特別針對本次參與的日本聲樂家與合唱團,進行法語對白特訓,以求在歌聲以外的舞台最佳表現。

在詢問大衛如何在群戲場景中做出完美調度時,他解釋道:「一切都要靠著想像力。」像是《卡門》第一幕起,是一個煙草工廠前的清晨,那麼會出現什麼呢?有搬榖物的工人、有小販的女工、有剛開張的酒館……一切都從現實生活中去找對應,然後再配置合唱團或是演員,「這時我其實就會讓他們去想,自己這個角色在這樣的場景時,應該要做什麼事情。除非他們太過頭了,才會提出建議,希望他們更配合場景一點。」原來看似天衣無縫的群戲演出,完全是靠「自由發揮」調整出來的。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幾十年的功力,在大衛身上表露無遺。

為了節省成本,小澤征爾音樂塾的歌劇,並不會採用原創製作,而是跟海外歌劇院的既有製作進行「租借」,每年都是究竟如何找到適合的製作?大衛分享了一個我們行外人未必知道的事情:「其實歌劇界有一個很像Amazon的網站,只要你打上你想要的歌劇名稱,還有上演的日期,他就會秀出有哪些製作是可供借出的,還有相關的設計圖等,非常方便。」當初挑上芝加哥抒情歌劇院的《卡門》,是大衛看到此版的場景圖,覺得自己可以有很大的變化空間。的確,本版在第一、二跟四幕都有「二樓」走道可以使用,外加上第一、二幕皆有高起來的舞台,給了導演非常多層次的空間使用。而常年到日本合作小澤征爾音樂塾與松本音樂節的歌劇,也讓大衛對於日本觀眾的口味有所把握:「我不敢說我懂他們的品味,但至少我已經知道大家喜歡什麼,會對什麼樣的場景有所反應。」在京都兩場觀眾的滿場安可聲中,證明大衛的眼光相當成功。

2002年第一屆小澤征爾音樂塾,小澤征爾就請來大衛擔任導演一職,中間僅有少數幾年因檔期配合無法由他出馬,可以說是音樂塾的「御用導演」。與這裡合作了十幾個年頭,大衛認為音樂塾最特別的一點,就是「每個人都在學習」,不只是樂團成員在學習,從歌手、合唱團、指導老師,當然包含導演,甚至是小澤征爾自己,都持續在音樂塾學習:「這個讓所有人都持續學習的環境,是小澤征爾所創造出來的。」這也讓音樂塾成為了一個相當特殊的音樂營:不只是學員能夠得到收穫,參與的所有人都可以從這裡帶回東西。

為何音樂塾能夠如此特別?大衛分享了一個多年前的故事,他問小澤征爾:「為何你夏天還是都早上四點起床鑽研音樂?你難道不想多睡一點嗎?」結果小澤征爾回道:「不,這就是我。我是一位學生。」大衛早在1980年代就與小澤征爾相識:「所以他已經『當學生』當了37年了。」自此之後,大衛就說自己再也不晚起了:「雖然我早起未必是在讀書或研究,但我就改變了這個習慣。」但是也因此,讓大衛與其他指導老師們都願意年復一年地回到音樂塾,繼續抱持著無比的好奇心,學習他們過去從未知道的事情。

(本文節選自《MUZIK》第120期,2017年6月號)

--

--

AQ廣藝誌

HERE WE ART! 為你提供第一手的藝文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