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狂粉的日常 × AQ】奇異就是美麗,更是與生俱來的正義──泰勒‧馬克《Judy秀:美可敵國》

文:劇場狂粉的日常 / 吉米布蘭卡 原劇名為 Taylor Mac: A 24-Decade History of Popular Music 的《Judy秀:美可敵國》,是藝術家泰勒‧馬克及其團隊,24小時不間斷,超過240多首歌曲重述美國240年歷史的史詩鉅作。這次帶來臺北的版本是兩小時精華巡迴版,但反動的情緒與挑釁的能量絲毫沒有打折:你有想過整場演出開放拍照錄影與歡呼嗎?團隊主動發送攻擊小物乒乓球,允許觀眾將球丟上舞台、砸往表演者?甚至是舞台上有著多達百名男性腿開開的跳舞?過往劇院裡的禁忌之事,在泰勒‧馬克的場子通通出現了。是的,老娘才不管你呢!解開束縛,現出原形,一起狂歡吧! 《Judy秀:美可敵國》一開始便反其道而行,讓所有幕後工作人員上台接受滿滿掌聲後,演出才正式開始。接著,開宗明義宣告,今天是場挑戰父權的祭典,台下所有的觀眾都是獻祭品。過程中,泰勒‧馬克領著觀眾大聲唱跳出心裡的不爽,丟掉父權的枷鎖,擁抱具缺陷且脆弱的自己。他也邀請現場的觀眾上台同樂,作為權威對象的投射,讓大夥兒跟著一同生氣、一同為「雖然男人很爛但我還是愛男人」而哭哭跺腳;更張開雙臂歡迎席間的變裝好姐妹們共同參與演出遊行 (註1),感受不友善的恐同假想目光,最後還驕傲自信地踏上國家劇院大舞台,乒乓球攻擊就出現在這裡。雖然設定是「因為恐同,所以才將乒乓球丟向同志這群妖孽」,但也可以想成是把恐同這無用且沒來由的恐懼給通通丟棄。

【劇場狂粉的日常 × AQ】奇異就是美麗,更是與生俱來的正義──泰勒‧馬克《Judy秀:美可敵國》
【劇場狂粉的日常 × AQ】奇異就是美麗,更是與生俱來的正義──泰勒‧馬克《Judy秀:美可敵國》

【劇場狂粉的日常 × AQ】虛擬與真實邊界的異度空間 — 布蘭卡.李《巴黎舞會》

文:劇場狂粉的日常 / 鳳君 豔紅色的大幕拉起,置身目眩神迷的宴會廳堂,享受微醺的午夜巴黎,你是受邀的嘉賓之一,跟著派對主人翁優雅起舞,也見證一場都會男女因夢想分離,再度重逢後仍為彼此怦然心動的愛情故事。 「各位,上船吧,大家即將前往一個奇幻繽紛的國度,不要停下腳步,在這裡我們一起醒著做夢!」 西班牙編舞家布蘭卡.李(Blanca Li)帶來的VR沉浸式劇場作品《巴黎舞會》,在恢復國際交流後,揭開了2023年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的序幕。這齣透過VIVE全身追蹤器及實景娛樂技術,結合數位科技和現場舞蹈的創作,在威尼斯影展大放異彩,拿下最佳VR體驗獎的殊榮。 也許觀眾沒有聽過布蘭卡.李的名字,但這位才華洋溢,來自西班牙的跨界舞蹈藝術家,身兼舞者、導演和編舞家,曾與電影導演佩卓阿莫多瓦、歌手保羅麥卡尼和西洋流行樂天后碧昂絲等知名指標性人物或劇院合作;擅長營造愉悅的音樂氛圍,節慶般的敘事手法跟淺顯易懂的語彙,構築出適合所有年齡層,不同凡響的劇場體驗。團隊相當用心地重新配唱華語版本,由音樂總監Tao Gutierrez親自來臺指導,即使是不熟悉異地文化,或是舞蹈零經驗的觀眾也能輕鬆進入專屬臺灣的「元宇宙」舞會。

【劇場狂粉的日常 × AQ】虛擬與真實邊界的異度空間 — 布蘭卡.李《巴黎舞會》
【劇場狂粉的日常 × AQ】虛擬與真實邊界的異度空間 — 布蘭卡.李《巴黎舞會》

【王柏偉專欄 — 技術與藝術】平台的政治性:《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如何召喚政治的日常性與個體性

導演張吉米在2021年發表了《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以下簡稱《少年》)這件觀眾參與式的作品。這是個有關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作品,講述318佔領運動中一名內部工作人員在諸多不同現場與事件之間的參與經驗。觀眾必須使用自己的手機,下載由張吉米規劃開發的App趣淘(Chito),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前往318學運的現場,戴上耳機,按照Chito平台的指示,隨著地圖上的路線行動。 《少年》的範圍涵蓋青島東路、中山南路、濟南路、北平東路、忠孝東路所圍起的棋盤式區塊。在觀眾抵達事件現場附近時,聽到的訪談主要是內部工作人員對於當時現場狀況的描述以及相應的心境與事件處理方式,交錯結合著歷史現場的錄音,把我們拉回318當下。 在耳機裡,多數現場是慌亂且情況不明的,指令與消息來自四面八方,無法及時確認多數資訊的正確性。要面對的事情太多,局勢瞬息萬變,在沒有清楚權責區分又得迅速決策的狀況下,由於厭惡服貿案政治操作臨時起意的行動被一層又一層人際的怨懟與衝突所疊加。不同於現在對於太陽花運動越來越扁平化與同質化的理解,張吉米期望透過這個作品重返現在已經成為「歷史」的社會運動,重新鬆動越來越僵固化的政治性解讀。

【王柏偉專欄 — 技術與藝術】平台的政治性:《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如何召喚政治的日常性與個體性
【王柏偉專欄 — 技術與藝術】平台的政治性:《少年待在立法院的那幾天》如何召喚政治的日常性與個體性

所謂的混種,是無限的自我挑戰──鴻鴻與《天中殺》

文/陳怡慈 「我覺得這會是大家想二刷的作品。」談起即將上演的《天中殺》,鴻鴻露出謙虛卻又非常滿意的笑容。 《天中殺》改編自戰後作家黃靈芝的小說。即便是有在閱讀台灣文學的人,可能也少聽過黃靈芝。他生於日治時代末期,大多以自己熟悉的日文來寫作,少數使用法文、中文,儘管曾翻譯自己的作品,然而以不夠熟悉的中文來翻譯精準寫作的日文,讓當時身患結核病的黃靈芝感到吃力,加上與文友漸行漸遠,以及戒嚴時期的背景氛圍,黃靈芝的作品也就鮮少被注意。直到他過世後,《鹽分地帶文學》雜誌幫黃靈芝做了專題,才慢慢被台灣大眾認識。 然而鴻鴻提起他閱讀黃靈芝的作品時,充滿了挖掘寶藏的興奮感。他形容黃靈芝就像是王禎和、黃春明那樣偉大的小說家,其中《天中殺》字裡行間強烈的畫面感,是他一眼就認為極具劇場意象的作品。 從一紙租約而起的諷諭故事 《天中殺》講述了一個卡夫卡式的災難故事。劇情從房東將空屋出租給房客為始,房客將房子給全數改裝了,導致房東必須貼錢給裝潢。之後,裝潢師傅上門索錢,房東愕然發現自己的錢不知道貼到哪裡去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麻煩的是,房東分不清楚裝潢師傅也是受害者、抑或是裝潢師傅與房客聯手行騙。即便報了警、上法院,黑道白道輪番上門,依然無法解決一個簡單的問題:裝潢師傅用一輛破舊卡車堵在房屋門口,讓他的屋子無法出租。

所謂的混種,是無限的自我挑戰──鴻鴻與《天中殺》
所謂的混種,是無限的自我挑戰──鴻鴻與《天中殺》

三場演出,濃縮萬千 — 藝術總監艾普卡娜談2023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

文/MUZIK AIR‧連士堯 2018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除了擁有全臺灣第一個葡萄園式的音樂廳外,當中安置的亞洲最大管風琴,也是吸引樂迷的亮點之一,衛武營當然也不會錯過善用這項樂器的機會,除了長期舉辦管風琴音樂會與導聆活動外,也在去年開啟「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的計畫 — — 可惜當時逢臺灣疫情逐步解封的「陣痛期」,實體節目皆全數取消,改為線上舉辦,讓樂迷們望「琴」興嘆。今年3月,衛武營再啟計劃,並且由開幕時「正式啟用」音樂廳管風琴的伊維塔.艾普卡娜(Iveta Apkalna)擔任藝術總監,帶來三場大異其趣的管風琴音樂會,從獨奏、二重奏到樂團協奏,邀請觀眾全方位感受管風琴的魅力! 即便僅是電話專訪,也能從艾普卡娜的聲音中,聽到她對於本次重訪衛武營的高度興奮:「我真的很高興能夠再去衛武營演出!不只是樂器本身相當優異,與指揮簡文彬和樂團的合作,我也都感到十分親切,是我隨時都想演出的地方。」除了在2018年的衛武營開幕音樂會登臺外,艾普卡娜也在2020年初重返舉辦獨奏會,並為衛武營管風琴錄製首張獨奏專輯,她表示這臺管風琴不只是規模龐大而已,更是與音樂廳相得益彰的絕妙搭配:「或許很多人無法理解此點多重要,我要特別強調這是相當難得的事!」因此,在規劃2023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時,艾普卡娜也把這份興奮帶入節目當中:「我的策劃核心是『喜悅』:不只是我演奏管風琴時的喜悅,聽眾當下的喜悅、把感動帶回家的喜悅,甚至是我們終於渡過疫情、能夠看到彼此歡笑的喜悅,都希望能在這次音樂節中傳達。」

三場演出,濃縮萬千 — 藝術總監艾普卡娜談2023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
三場演出,濃縮萬千 — 藝術總監艾普卡娜談2023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